3D打印,这个已经发展超过20年的技术,最近两年突然成为热得发烫的名词。它已经从极客(技术狂人)在实验室里的玩具,进入正儿八经的制造业。而它的身后,4D打印也要来了。
3D的意思我们都懂,就是三维立体。3D打印直观上的解释就是打印出一件立体的东西。4D呢?三维再加一维。这一维可以是很多东西,通常指的是时间。问题是,时间看不见、摸不着,如果一切都没什么变化,你甚至无法感知时间。所以当我们谈时间时,谈的其实是变化。关于时间的恰当解释是:宏观上物质状态不断变化的过程。
那么,4D打印的意思就是先用复合材料进行3D打印,对于打印出来的物品,我们赋予它一种新的能力—这就是变化。这是4D打印概念的提出者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科学家斯凯拉·蒂比茨(SkylarTibbits)给出的解释。
3D打印+自组装=4D打印
在今年早些时候的一次美国TED(技术·娱乐·设计)演讲中,蒂比茨首次提出4D打印概念。他说的变化能力,叫做自组装(Self-Assemble),也就是物体不经过人为控制,自动变成预先设计好的形态。不过,光有概念是无法打动人心的,到底他说的自组装是什么意思?3D打印出来的物品究竟会怎样自组装呢?
在演讲中,蒂比茨演示了两个已有的4D打印成果,帮助观众理解自组装是怎么回事。第一个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模型。该模型放在瓶子里,蒂比茨晃动瓶子,剧烈的震动让“病毒”散架了。但当他停止晃动时,神奇的事情发生了,本来已经散架的模型又慢慢回到原来的样子。
可能有人要问:不是说好无人干扰吗?晃动瓶子可不算啊。好吧,说的也在理儿,但恢复成蛋白质结构时确实没有人为干扰。蒂比茨接下来给出的一个例子或许更有说服力—这是一条看起来像链子的东西。把链子放进水里后,它变成了连在一起的“MIT”字母形状,也就是麻省理工学院(蒂比茨所任职大学)的英文缩写。另一个演示是把链子浸在水缸里,它自动折叠成了一个三维立方体。这些过程没有任何人为干扰,这条链子自发变成了一个人为设计的形态。显然,它肯定经过事先的“编程”处理。
对于这种“编程”,蒂比茨没有在演讲中透露更多细节,但从他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结论:为了完成自组装,我们首先需要特殊的材料。这种材料很可能是纳米级别,它对某种外界影响非常敏感,比如重力、压力、热量、磁性或者水之类的具体物质,再通过模拟程序,演算出现实环境中材料的变化情况,以此调整材料的组成和结构。于是当它遇到敏感源时,就能与之互动,最终变成事先设计好的形态。